第十七次闽粤两省六市侨联工作经验交流会

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 文艺活动调查研究

来源:厦门市集美大学侨联    作者:潮州侨联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数:39608次

  摘 要: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是居住在厦门的印尼归侨联络感情、互助友爱的大家庭,印联会所开展的文艺活动是丰富归侨业余生活、陶冶身心、凝聚侨心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文艺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为印联会文艺活动的长期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印联会;文艺活动;现状;问题;建议
  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是厦门市侨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组织(以下简称“印联会”),是由工作或居住在厦门的印尼归国华侨组成,经厦门市民政局社团办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众团体。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于1989年11月5日,实行会员制,会员由初创的200多名,通过学习交流、沟通信息,互助互爱,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发展到现在的1100名,其中回国已满50年的有256人,印联会的基层组织有13个联络组和11个校友会或同学会。他们绝大多数是1956年以前出生的风华少年,怀着满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抛弃国外的优裕生活,告别亲友,毅然投身祖国,誓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盛中国而奋斗。历经半个世纪的场场政治运动的磨练,风风雨雨地闪耀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包括大学教授、企业家、国家公务员、企事业人员等职业,不少人建功立业,卓有佳绩。文艺活动是印尼联谊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丰富归侨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身心,凝聚侨心,发挥侨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对印尼联谊会的文艺活动进行调查与梳理,分析归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以期为促进印尼联谊会文艺活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特区建设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做好海外联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印联会文艺活动的现状
  厦门印联会是居住在厦门的印尼归侨的大家庭,是归侨们联络感情、互助友爱的纽带。为了更好地丰富归侨们的退休生活,再加上印尼归侨大多数都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因此印联会成立不久后便成立了文艺队。文艺队由印尼归侨中爱好音乐或有艺术特长的成员组成,分为合唱队、乐器组、老年舞蹈队、青年舞蹈队,每周都有排练,排练地点在厦门金后酒店后楼三楼或四楼侨联会所。其中合唱队共有30余人,指挥1人,手风琴伴奏1人,年龄最大者86岁,平均年龄70岁以上,演唱的歌曲包括印尼民歌、中国爱国歌曲等;乐器组包括手风琴、电子琴、爵士鼓、电贝斯、沙锤(也称沙球)等乐器,另外还有印尼万隆华侨杨鸿才先生捐赠的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①(Angklung)及印尼泗水中中学校赠送的低音木琴②;老年舞蹈队共有20余人,平均年龄65岁左右,主要以排练东南亚风情的舞蹈为主;青年舞蹈队大约有15-16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成员以“侨二代”为主,主要排练中国舞蹈。
  二十几年来,文艺队始终保持“印尼特色”,在保留一些经典的印尼特色节目基础上,坚持每周排练1-2次(除了每年元旦到正月十五以及七八月份这两段时间休息),不断学习新曲目。每年元旦,厦门市印联会都会举办全体会员的新春联欢会,并邀请市侨联、市统战部领导莅临观看。联欢会的演出节目丰富多彩,主要以印联会文艺队为骨干,还邀请印尼留学生、华侨农场文艺队等归侨同胞同台演出。每年元旦的新春联欢会是印联会保持多年的传统,也是文艺队展现风采、会员交流感情的平台。除了元旦的演出,印联会文艺队还应邀参加每年市侨联举办的文艺汇演以及其他演出,例如:2016年1月到云霄县常山华侨农场演出;2016年10月到龙岩参加“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成立20周年演出;2017年6月到集美华文学院参加“印尼夜市”演出等。
  印联会文艺队员大多数为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克服年迈体衰和腿脚不便等诸多困难,始终坚持排练演出,不计报酬、吃苦耐劳,为丰富归侨们的业余生活以及凝聚侨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归侨们爱国爱乡、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乐观性格,这些高尚的品格是值得我们年青的“侨二代”尊敬和学习的!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员平均年龄偏大,缺乏后备军
  当年的大批华侨归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清末民初时期,大批华人(以福建广东人居多)到南洋谋生,并在当地成家立业,繁衍后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东南亚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许多华人学校被迫关闭。为了让子女能够继续在上学,学好中国文化,大批海外华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及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有的举家回国,有的把子女送回国。目前厦门的归侨绝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国外回国的风华正茂小青年,如今六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青年如今都已到了两鬓霜白的古稀之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这批归侨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逐渐年迈体衰、行动不便,因此参加文艺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虽然还有“侨二代”、“侨三代”,但由于出生环境、生活经历不同,再加上工作学习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因此,能参加文艺活动的归侨后代非常少,文艺队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境地。
  (二)资金来源不足
  由于印联会属于社会群众组织,因而资金来源不足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印联会的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1.市侨联拨款。市侨联每年给每位生病住院的归侨补贴200元,每年元旦还一次性拨款数千元。2.会员交会费。会费为每人每年30元。3.归侨企业家或海外华侨赞助。每年都会有一些热心的归侨企业家或海外华侨慷慨解囊,为印联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前文提到的印尼万隆华侨杨鸿才先生,还有归侨企业家张金钩先生每年为印联会捐款5000元人民币等。
  当然,这些资金对于印联会所有的开销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难能可贵的是,大多数会员都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自己解决资金困难。例如每年中秋节的博饼聚餐,都是由会员自己出钱;文艺队要复印歌曲材料,常常是队员“掏腰包”;有时印联会骨干去看望生病的会员,自己出打的费等……
  三、意见与建议
  (一)广纳成员,发展后备军
  随着上一代归侨逐渐地年老,能参加文艺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要想保持印联会文艺活动的长久不衰,文艺队就必须广纳成员,发展后备军。新成员除了归侨的直系后代,还可以是侨眷、侨属或曾留学或工作海外的“海归”(现在称为“新侨”),以及去过东南亚国家并有兴趣参加的文艺爱好者等。新老队员在一起,不仅可以以老带新,把老队员爱国爱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新队员向老队员学习地道的印尼语、印尼歌曲、印尼舞蹈、印尼乐器的演奏等,另一方面,新队员的加入还可以为文艺队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活力。
  (二)增加资金,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丰富归侨们的文艺活动,一定要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在前文提到的资金来源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将会员的会费提高到50元;扩大社会宣传力度,多争取海内外企业家的赞助。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扩宽渠道,广筹资金。例如:多争取市侨联的课题或其他经费;市侨联应在社会上多做宣传,呼吁社会各阶层对侨联的文艺队多加扶持;利用各方人脉,联系社会上适合的演出(包括一些商演),以增加收入;不定期举办海内外校友聚会,一来联络感情,二来争取海外华侨的捐款。
  (三)聘请专家辅导,提高表演水平
  印联会文艺队员大都是业余文艺爱好者,很少有专业人员,因此表演主要是自娱自乐,但如果要进行社会范围的演出,就应该要提高表演水平。因此聘请专家辅导还是必要的。形式可以分为演出前的加强辅导或是不定期辅导,费用可以从文艺队的资金里支出。例如:2015年11月在厦门举行印尼巨港中学校友会,印联会文艺队的合唱队聘请了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黄文杰副教授前来指导,黄老师不仅耐心地对合唱队进行指导,而且还不收取费用,他的悉心专业的指导使文艺队员备受鼓舞、受益匪浅。今后,文艺队还可以通过各种人脉渠道,邀请音乐方面的专家(还可以是器乐或舞蹈方面的)进行短期指导,以提高文艺队的表演水平。
  (四)加强与兄弟组织和社会民主党派的联系
  印联会属于市侨联领导下的社会群众组织,也是市侨联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增强印联会的社会影响力,还应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兄弟组织的联系,例如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国的归侨联谊会,既可以交流心得、彼此借鉴,还可以互相帮助、同心合力地做好侨务工作。此外,还可以加强与社会民主党派的联系与沟通,彼此增进了解,互通有无。例如2016年10月厦门雅加达校友会邀请了致公党25名党员一起,到集美“厦门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景区”进行一日游,大家在一起活动有说有笑,甚为融洽,共同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天。
  结 语
  侨联是归国华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是大家联络信息、互助友爱的平台,开展文艺活动是归侨们传递感情、丰富生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让这项身心有益的活动薪火相传。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大家集思广益、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作为“侨二代”与侨联大家庭的一员,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祝愿印联会文艺活动越办越好,祝愿侨联工作蒸蒸日上,祝愿伟大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上一篇:宗亲文化:维系两岸四地血脉亲情的文化纽带

下一篇:试论“一带一路”战略下 海外华商经济发展新机遇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