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圣王与潮州民俗文化
北方有庙会,粤东潮州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潮人称其为“游神赛会”或“游老爷”。仪制场面规模堪与广州城隍爷巡城和黄埔“波罗诞”庙会相媲美、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潮州游神赛会,是岭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一、安济圣王庙会:“墙内开花墙外香”。
游神赛会是整个潮汕地区一项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大多地方都是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间举行。这个时段,城镇商店刚好送走旧岁,喜逢新春开业;在农村,则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因此人们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布置这些活动,用潮汕民间独特的方式来诠释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从而使这些活动达到全民参与,盛况非凡。
所谓“游神”,就是把供奉在神庙的木塑神像(潮人尊称为“老爷”)请出来巡街的一种喜庆活动。具体的时间由各地自定,但形式、内容大致相同。在游神的前一天,神像先被请出庙宇集体祭祀,然后才出游。游街巡城(村)时,队伍的前面是马头锣,后面是安路牌“肃静”、“回避”,由若干壮汉抬着神像沿出游的路线行进,称为“洗安路”,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除恶、合境平安。潮乐队、旗标队紧随其后。所经过的地点,处处张灯结彩,人们高喊“兴啊,兴啊”争先迎贺,为新的一年祈愿。一路上熙熙攘攘,敲锣打鼓,欢腾雀跃,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健康祥和的欢乐景象。
旧时游神赛会,潮汕地区城邑一级以潮州府城青龙古庙的安济圣王(当地俗称为“大老爷”)出游规模最大。节日的盛况,清光绪之《海阳县志》已有记载:“正月青龙庙安济王会,自元旦后三日掷■诹吉,郡城各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缯彩,制为古今人物,如俳优状,而翊以木石花卉,名曰花灯。每社若干屏。届时奉所塑神像出游,箫鼓喧阗,仪卫■赫。大小衙门及街巷,各召梨园奏乐迎神。其花灯则各烧烛,随神驭夜游,灿若繁星。凡三夜,四远云集,靡费以千万计”。
这里所描写的节日活动,以赛花灯为中心,辅以萧鼓仪卫,梨园戏剧。因为安济圣王必须游遍潮州府城全境,所以一共要用三个夜晚的时间。第一个晚上从神庙所在地城南开始,第二夜在城中,第三夜到城北。辛亥革命后,除了1928—1931年间被当时的民国地方政府所禁止,安济圣王出游一直是潮州府城最隆重的节日。当时民俗作家沈敏先生在《潮州年节风俗谈》一书中专门写了《安济王出游》和《青龙庙巡礼》两篇文章,对1936年潮州府城安济圣王出游的情形作翔实的描述。尽管其时潮汕地区经济衰退,节日盛况已大不如前,但一连三夜,“游人达十余万,全城如醉如狂”,仍是一派狂欢景象。节日活动,与清代相比较,还多了燃放烟花一项节目。沈先生说:“在潮州城的游神中,主要的景物正是爆竹烟火。花灯,鼓乐,其他演剧和杂项娱乐,不过是普通的点缀”。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76年前安济圣王巡游潮州城的盛景至今仍未重现。
“文革”期间,青龙古庙也和其他名胜古迹一样,遭到人为破坏,香火被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李嘉诚先生等人的倡议和捐助下,青龙古庙才作为潮州地方古迹重新得到修复。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令国内潮汕人汗颜和失语的是,百多年前由华侨华人从家乡原汁原味复制到东南亚国家的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尤其是安济圣王巡城活动,年年如期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隆重举办,吸引游客数十万众。76年前潮州府城游神活动如醉如狂的文字写照,仿佛穿越时空,漂洋过海,竟能如此生动地再现在柔佛古庙游神中。文化传播的命脉,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赞叹的精彩!今年2月12日,马来西亚新山的柔佛古庙游神庆典被首相纳吉宣布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新山中华公会已将柔佛古庙(仿青龙古庙建造)申请成为“国家文化遗产建筑物”。
前些年,刚从省长岗位上退下来的卢瑞华先生得悉青龙古庙重修后,每年约有数十个潮人社团前来参拜,古庙因而也成为潮州城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及民俗人文景点。卢老省长遂欣然命笔,挥毫为安济圣王庙题联:“安民济世为官崇善名千古,扶桑扬德还里思敬达当今”。对联揭示和肯定了安济圣王庙民俗活动现象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并赋予“为官崇善”、“安民济世”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安济圣王的传奇故事
据《潮州府志》载,青龙古庙为祭祀青龙而建。撰志者按语说,宋代沈括所写《彭蠡小龙记》说,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出兵南征,小龙仗恃舟楫保护军用器械,后来皇帝下诏书赐封它为济顺灵王并给予祭祀。从此推测,青龙古庙应始建于宋代。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潮州城南门进士谢少苍在云南永昌府为官。一年,当地久旱无雨,田园失收。谢少苍未及请示朝廷,开官仓赈济饥民,他却因擅开官仓,被治死罪。
按律,云南处决囚犯是把死囚捆绑吊于高山大树上三昼夜,未死即赦免。以当地弥漫的瘴气、昼夜的温差,囚犯大都难免一死。但行刑期间,远处总会飞来一片乌云,给谢少苍挡住烈日风霜,云端上坐着一位老人。
三天后,他被赦免。在解官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一个神殿上的塑像,正是那位救命老人。经打听,原来是三国时的永昌太守王伉。谢少苍即请人雕王伉像带回潮州供奉。
一年韩江大水,乡人将王伉像请上河堤挡洪水,洪水果然退去,那年潮州也大获丰收。事后,乡人重修青龙古庙,请王伉像在此镇水,奉为安济灵王,青龙古庙也称为安济王庙,庙里香火益盛。
三、民俗活动背后的精神追求
潮汕民间游神赛会所祭祀的“具体神”主要是风火水神、山神土地、古代典型好官廉吏(如:妈祖、孔子、韩愈、王伉、关公)等。这些被后世崇奉为神的“具体神”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人文典范,其褒扬内涵正是“忠义仁勇”等内容,反映了中华儒家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根本无法与封建迷信挂钩画等号。潮州百姓心里的“大老爷”、年节拜祭的各路神明仅是历代对江山社稷、造福百姓之古人。拜祭先贤除了纪念、感恩,更是为了告诫后人行忠义仁勇之道。这显然与封建迷信很难沾边搭界。
时代潮流,大浪淘沙。在举国上下奉行“大力解放思想、继续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深入落实汪洋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试着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诸如安济圣王游神之类民俗活动,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去解读这座民俗大观园,过滤其封建残余糟粕,挖掘、发扬光大其蕴含的深沉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之做成一件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功在千秋。
恢复游神赛会民俗,联系海内外华侨同胞的骨肉关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广东,了解潮州,这何乐而不为呢?
四、民俗文化保护:敢问路在何方?
广州黄埔“波罗诞”庙会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间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来,广州市围绕打造“广州民俗文化节”品牌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省委和市委创建“文化大省、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在抓好建立岭南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护体系的前提下,找准民俗文化与旅游、科技、市场的对接点,通过艺术创新、体制创新、运作模式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经营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岭南民俗文化的内涵,激活民俗文化的潜力,扩展民俗文化的资本。在逐步把民俗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倡导“文化强省”、“发挥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生产力相结合”、“民俗文化是城市名片”的利好政策下,以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为例,如何将青龙古庙安济圣王游神会还原为“潮州民俗文化名片”加以综合利用?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将民俗文化活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潮州旅游经济服务?如何重新审视游神民俗文化的内涵特质,走出封建迷信误区?如何增强潮州的粤东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提升潮州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上种种,均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与西方社会频繁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增强自我批判意识,扬弃儒家文化中肤浅、保守、封建落后的成分,以达观、理性、开放包容的姿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研究、传承潮汕游神民俗文化,将有助于对潮汕地区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开发和创新,并着力推动岭南文化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际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