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侨联网 | 潮州侨联 | 侨联动态 | 潮人社团 | 民俗文化 | 政策法规


联系我们

地址:潮州市新桥西路414号

E-mail:czql001@126.com

电 话:0768-2268275

传 真:0768-2267293

  民俗文化_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布马舞最先流行于饶平新丰九村一带,建国后流传至黄冈西门等地。布马舞其表现形式接近于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布马舞艺术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风采,被誉为粤东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山花。

【舞蹈简介】

布马舞表演活动在饶平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及喜庆日子,人们喜欢演出布马舞展示吉祥喜庆,增添节日氛围。布马舞在各地演出亮相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享有崇高的声誉。饶平布马舞尤以黄冈镇霞西村表演最为精彩,魅力独特,在国内各地表演时屡获殊荣;曾两度应邀赴香港参加文艺游行,应邀参加澳门庆回归庆典活动,备受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赞誉广泛,好评如潮,名扬四方。饶平布马舞是潮州文化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和文化瑰宝。近日,饶平县黄冈镇被省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历史悠久】

宋末元初的潮州,饶平九村瓷窑密集,瓷业鼎盛,陶瓷文化伴随着布马舞文化来到了饶瓷发祥地九村,饶平布马舞最初是由江西来饶的瓷工艺人传入,在九村落地生根后,传遍饶北山区,群众喜见乐闻,历代盛演不衰。

饶平布马舞,古时的布马制作相当简单,只用竹篾扎成马身,裹上白布彩绘而成。舞者将布马背围在腰间、似神勇的骑士骑驭着矫健的骏马,采用汉乐大八音锣鼓,以大唢呐领奏曲牌《过五关》、《将军令》等,伴随舞蹈动作,队形多变。

其舞蹈形式最初表演人数只有五、七人,主要表现南宋康王《泥马渡江》的传说,以后又吸收戏曲的表演和音乐赋予《状元游街》的内容,以图吉祥之兆。相传宋代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并因抗击金兵有功,皇帝为了表彰其功绩,赐其会同进士、榜眼、探花偕同各自的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马游街庆贺,故名为《状元游街》,共有布马九骑,并有锣鼓伴奏。后来,饶平上饶堡石井乡刘大力得中武进士,九村人因其是邻乡同姓,引以为荣,遂将原来布马九骑增进武进士及夫人共十一骑,表演时,更加显示场面壮观,气派豪迈,表现了饶平人民骁勇敢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每逢节日,饶平北部山区仍盛行排演“布马游村”活动。

建国后,布马舞流传至黄冈一带,并经艺术工作者整理,又赋予新的内涵,以表现古代的女英雄(如陈壁娘、穆桂英、花木兰等)事迹为主要内容,人数扩大至几十人,坐骑列阵齐舞,布马以假乱真,角色以貌悦目,队伍齐整多变,并以潮州大锣鼓和唢呐伴奏,在潮州音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变换各种队形,或轻骑漫步,或冲锋陷阵,如疾蹄驰骋,战马奔腾。表现了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柔中带刚;服装和布马的色彩与制作也比过去有很大提高,因而成为一种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民间舞蹈。

随着时代的步伐,舞蹈的表现内容有多次的变换充实,多姿多彩。如《八仙八骑》、《六国封相》、《草原民兵》、《昭君出塞》、《辞郎吟》、《穆桂英挂帅》等。布马少则9骑,多则20余骑。后来几经发展,逐渐形成为舞蹈形式,其队形变化有“长蛇开阵”“双龙摆尾”“闯跳四门”“传花编索”“蝴蝶采花”等。

当演出开始时,一阵模拟马嘶的笛音过后,在雄浑的鼓乐声中众“骏马”奔腾而上,它时而汹涌澎湃、雄壮奔放,矫健活跃;时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变幻出多少粗犷与优美,激烈与柔情并存的舞姿。无论奔腾跳跃或徐步缓行,均要着重刻划表现出骏马形象,使其活灵活现,引人入胜,眼花缭乱,令人神往。其伴奏潮州音乐,融合着潮州大锣鼓,舞蹈与音乐浑然一体,使这一盛行于山区的民间舞蹈焕发异彩。
 

关于我们

ICP备案号:粤ICP备06038875

版权所有:潮州市侨联

设计版本:FrontPage CQ.03

设计制作:潮州市侨联办公室

侨网链接

中国侨联

中国侨网

广东侨联

广东侨网

辽宁侨联

福建侨联

山东侨联

青岛侨联

成都侨联

济南侨联

香港中华总商会

泰国华人青年商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泰国华人网

USA侨报

联合早报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

潮人网

饶宗颐

陈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