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侨务资源优势 加大海丝沿线闽南文化的宣传交流力度
发布时间:2017-11-01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的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之举,翻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篇章,为我国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也为厦门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福建是侨务大省,厦门是我省著名的侨乡,侨是厦门的一大特点和独特优势。在贯彻国家“一带一路”部署中,厦门要发挥侨务优势,用好用足华侨华人资源,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十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助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侨乡资源和海外华侨华人是人文交流的基础
众所周知,厦门是全国和全省重点侨乡,侨务资源非常丰富。同安籍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近100万人,分布在58个国家和地区,在厦门工作、创业和生活的归侨侨眷近20万人,归国留学人员5万多人。蕴藏在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中的丰富资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何进一步发挥侨务工作优势,抓住厦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城市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同安区侨联在市侨联的关心指导下,根据我区的侨情启动了对我区侨务资源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以侨为桥引智引资促贸,牵线搭桥服务“走出去”,加强侨务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我区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加大海丝沿线闽南文化的宣传交流力度。增强“软实力”,扩大对外开放等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二、充分了解闽南文化三结构
(一)物质文化特征:闽南文化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比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二)制度文化特征: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三)精神文化特征: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融入一些马来语等。
三、让闽南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在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人华侨中闽籍达半数,以海外华侨华人为核心的侨务资源,在人文建设中发挥四项支柱作用。华人财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良多,广大海外侨胞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华人侨社守望相助、传递信息、联络情感、排忧解难作用突出,协助乡亲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华文教育传承语言和文字的DNA,是华侨华人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华文媒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架起了信息传递、沟通的桥梁,向海外宣传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魅力。
同安侨乡文化底蕴深厚,是海丝人文交流的重要基础。同安历史名人苏颂、民族英雄陈化成、北辰山闽王文化、吕厝华藏庵四年一度的“迎王祈福”、孔庙、南音、宗祠、古厝、族谱等都充分显示共祖同亲的血缘关系;佛教和民间信仰在海外远播,同安梵天寺、北辰山闽王庙、吕厝华藏庵四年一度的“迎王祈福”等成为不同种族宗教和谐相处的见证。
如以“开闽第一,情系海丝”为主题的第三届闽王民俗文化节,于2016年10月7日—8日在同安北辰山风景区举行。近千名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及王氏宗亲齐聚同安,共同见证这一盛事。
北辰山是开闽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史传“先有北山,后有同安”。开闽王王审知被尊为 “开闽第一”,宋太祖御赐“八闽人祖”之匾,特地建了“忠惠尊王庙”、“闽王衣冠冢”,北辰山因此得名“开闽第一山”。
第三届开闽王民俗文化节活动期间,举行闽王文化研讨会、缅怀闽王漫游北山、登高望远品味美食、网友线下体验活动、线上互动答题、民俗文化演出、书法及农民画作品展、开闽王王审知诞辰庆典等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受到更多的海外华人的重视。
四、坚持多样化交流,让海外华人更了解中华文化
如何做好深化海丝人文交流,一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增邀沿线国家官方和民间人士开展各项文化交流。二是坚持依靠华侨的力量和深化官方合作相结合。深化与海外非政府组织、智库、社会团体和外国青年交流,增进了解互信。拓展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公共外交。
多年来,厦门同安区侨联围绕这一宗旨,每年都举行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组织来厦留学的东南亚华裔学生及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目的在于加深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对祖籍国根、祖、脉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宣传中华文化及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同时搭建侨联与海外华人社团的交流与联谊的平台,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好评。
与此同时,同安区侨联不断拓展与海外华人团体的文化交流。配合区文化系统先后接待了由印尼东方音乐董事会主席陈锡石先生带领的南音交流团和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为专程到同安进行南音文化访问交流提供支持。
“我是同安人,想念家乡的时候就听南音。南音作为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一种共同的音乐文化和东方艺术瑰宝,我们海内外所有华人有责任传承和传播下去。”祖籍同安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辅导主席兼筹委会主席魏耀坤先生介绍说,华人虽身处海外,纵然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南音也以它独特浓郁的闽南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把海外游子与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我们这些游子的心中,南音代表着乡音,是一种爱乡的纽带、思亲念友的情结。”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团长蔡长裕先生告诉我们,此次是该社团第一次前来同安交流学习南音,他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能到同安做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将南音发扬光大。他语重心长地说:“一百多年前,离乡背井的闽南老一辈人员前往菲律宾生活,南音也成了闽南华侨华人解乡愁的寄托,取名‘长和’就是希望弦友间‘长期共存、和睦发展’”。据蔡长裕先生介绍,菲律宾长和郎君社至今已有193周年历史,是菲律宾四大南音乐团之一,先后在印尼、台湾、福建等地区开展了多次交流演奏活动。 访问期间,陈锡石先生向同安银安堂南音研究会发出邀请,他表示,欢迎家乡的弦友到印尼参加第二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大会唱,以曲会友,共叙乡情乡谊,携手弘扬东方音乐艺术瑰宝“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
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益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以“海滨邹鲁”、“声名文物之帮”著称于世的古城同安,亦是发祥地之一。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唐代宫廷音乐“大曲”中的一部分被“移植”到民间,在今天福建一带与当地民乐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乐种。后来,随着闽南人侨居海外,南音也远播天涯,成为海外赤子寄托离情别绪的乡音。从两个国家华人团体来同安进行深入交流所取得的成果足见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高度重视。
据同安银安堂南乐研究会秘书长洪瑶明介绍,近年来,包括台湾闽南乐府、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新加坡传统南音社、香港体育会等海内外南音社团前来同安开展南音交流学习活动;此外,该南乐研究会还多次受邀参加海内外大型国际南音交流大会,为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乃至世界华人对祖国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两个国家华人团体来同安进行深入交流所取得的成果足见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高度重视。
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还计划发动筹划编纂《同安华侨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史实借鉴;推动同安优秀文化赴东南亚展演,邀请海外文化社团来同安参观交流。其次是打造侨务外宣精品。在适当的时候邀请东南亚海外华文媒体来访问,“借船出海”传递同安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在《鹭风报》、《侨声报》开辟专栏,面向侨胞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坚持国内主导和海外需求相结合。厦门人文交流热潮纷涌,但应考虑海外的需求和接受方式。更多地配合海外联谊会、海外社团活动典礼、民俗节庆、文化年、文化周等活动,利用海外的交流平台,借船出海,达到事半功倍。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的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之举,翻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篇章,为我国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也为厦门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福建是侨务大省,厦门是我省著名的侨乡,侨是厦门的一大特点和独特优势。在贯彻国家“一带一路”部署中,厦门要发挥侨务优势,用好用足华侨华人资源,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十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助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侨乡资源和海外华侨华人是人文交流的基础
众所周知,厦门是全国和全省重点侨乡,侨务资源非常丰富。同安籍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近100万人,分布在58个国家和地区,在厦门工作、创业和生活的归侨侨眷近20万人,归国留学人员5万多人。蕴藏在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中的丰富资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何进一步发挥侨务工作优势,抓住厦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城市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同安区侨联在市侨联的关心指导下,根据我区的侨情启动了对我区侨务资源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以侨为桥引智引资促贸,牵线搭桥服务“走出去”,加强侨务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我区深厚的闽南文化底蕴加大海丝沿线闽南文化的宣传交流力度。增强“软实力”,扩大对外开放等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二、充分了解闽南文化三结构
(一)物质文化特征:闽南文化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比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二)制度文化特征: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三)精神文化特征: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融入一些马来语等。
三、让闽南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在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人华侨中闽籍达半数,以海外华侨华人为核心的侨务资源,在人文建设中发挥四项支柱作用。华人财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良多,广大海外侨胞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华人侨社守望相助、传递信息、联络情感、排忧解难作用突出,协助乡亲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华文教育传承语言和文字的DNA,是华侨华人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华文媒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架起了信息传递、沟通的桥梁,向海外宣传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魅力。
同安侨乡文化底蕴深厚,是海丝人文交流的重要基础。同安历史名人苏颂、民族英雄陈化成、北辰山闽王文化、吕厝华藏庵四年一度的“迎王祈福”、孔庙、南音、宗祠、古厝、族谱等都充分显示共祖同亲的血缘关系;佛教和民间信仰在海外远播,同安梵天寺、北辰山闽王庙、吕厝华藏庵四年一度的“迎王祈福”等成为不同种族宗教和谐相处的见证。
如以“开闽第一,情系海丝”为主题的第三届闽王民俗文化节,于2016年10月7日—8日在同安北辰山风景区举行。近千名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及王氏宗亲齐聚同安,共同见证这一盛事。
北辰山是开闽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史传“先有北山,后有同安”。开闽王王审知被尊为 “开闽第一”,宋太祖御赐“八闽人祖”之匾,特地建了“忠惠尊王庙”、“闽王衣冠冢”,北辰山因此得名“开闽第一山”。
第三届开闽王民俗文化节活动期间,举行闽王文化研讨会、缅怀闽王漫游北山、登高望远品味美食、网友线下体验活动、线上互动答题、民俗文化演出、书法及农民画作品展、开闽王王审知诞辰庆典等活动。这种民俗活动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受到更多的海外华人的重视。
四、坚持多样化交流,让海外华人更了解中华文化
如何做好深化海丝人文交流,一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有计划增邀沿线国家官方和民间人士开展各项文化交流。二是坚持依靠华侨的力量和深化官方合作相结合。深化与海外非政府组织、智库、社会团体和外国青年交流,增进了解互信。拓展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公共外交。
多年来,厦门同安区侨联围绕这一宗旨,每年都举行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组织来厦留学的东南亚华裔学生及港澳台地区的青少年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目的在于加深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对祖籍国根、祖、脉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宣传中华文化及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同时搭建侨联与海外华人社团的交流与联谊的平台,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好评。
与此同时,同安区侨联不断拓展与海外华人团体的文化交流。配合区文化系统先后接待了由印尼东方音乐董事会主席陈锡石先生带领的南音交流团和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为专程到同安进行南音文化访问交流提供支持。
“我是同安人,想念家乡的时候就听南音。南音作为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一种共同的音乐文化和东方艺术瑰宝,我们海内外所有华人有责任传承和传播下去。”祖籍同安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辅导主席兼筹委会主席魏耀坤先生介绍说,华人虽身处海外,纵然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南音也以它独特浓郁的闽南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把海外游子与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我们这些游子的心中,南音代表着乡音,是一种爱乡的纽带、思亲念友的情结。”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团长蔡长裕先生告诉我们,此次是该社团第一次前来同安交流学习南音,他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能到同安做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将南音发扬光大。他语重心长地说:“一百多年前,离乡背井的闽南老一辈人员前往菲律宾生活,南音也成了闽南华侨华人解乡愁的寄托,取名‘长和’就是希望弦友间‘长期共存、和睦发展’”。据蔡长裕先生介绍,菲律宾长和郎君社至今已有193周年历史,是菲律宾四大南音乐团之一,先后在印尼、台湾、福建等地区开展了多次交流演奏活动。 访问期间,陈锡石先生向同安银安堂南音研究会发出邀请,他表示,欢迎家乡的弦友到印尼参加第二届世界南音联谊会大会唱,以曲会友,共叙乡情乡谊,携手弘扬东方音乐艺术瑰宝“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
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益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以“海滨邹鲁”、“声名文物之帮”著称于世的古城同安,亦是发祥地之一。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唐代宫廷音乐“大曲”中的一部分被“移植”到民间,在今天福建一带与当地民乐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乐种。后来,随着闽南人侨居海外,南音也远播天涯,成为海外赤子寄托离情别绪的乡音。从两个国家华人团体来同安进行深入交流所取得的成果足见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高度重视。
据同安银安堂南乐研究会秘书长洪瑶明介绍,近年来,包括台湾闽南乐府、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新加坡传统南音社、香港体育会等海内外南音社团前来同安开展南音交流学习活动;此外,该南乐研究会还多次受邀参加海内外大型国际南音交流大会,为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乃至世界华人对祖国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两个国家华人团体来同安进行深入交流所取得的成果足见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高度重视。
在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还计划发动筹划编纂《同安华侨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史实借鉴;推动同安优秀文化赴东南亚展演,邀请海外文化社团来同安参观交流。其次是打造侨务外宣精品。在适当的时候邀请东南亚海外华文媒体来访问,“借船出海”传递同安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在《鹭风报》、《侨声报》开辟专栏,面向侨胞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坚持国内主导和海外需求相结合。厦门人文交流热潮纷涌,但应考虑海外的需求和接受方式。更多地配合海外联谊会、海外社团活动典礼、民俗节庆、文化年、文化周等活动,利用海外的交流平台,借船出海,达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