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潮州乡音 > 乡土文化专栏
潮汕民俗——过年
来源:《潮州乡音》    作者:陈泽楷    发布时间:2020-07-02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当玉鼠衔着春天降临,过年一近,潮汕的民俗又火了:采囤、谢神、送神、围炉、迎新年……各种五彩缤纷的活动荐臻而至,把千家万户忙个不亦乐乎。

过年,通常是指除夕到正月初一这一跨年时段,可在潮汕,一进入腊月,便已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了:各家各户开始大扫除、办年货、做米粿、挂年画;人们开始添购新衣、新鞋,男的理发,女的“挽面”……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家居人丁都要以崭新面貌迎接新年。潮汕人向来重视过年,节日期间,各种色彩斑斓、热闹纷呈的年俗活动轮番登台,把过年演绎成一部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的隆重大戏——

腊月廿四俗称“小年”,是潮汕人“送神”的日子。传说每户人家的善恶功过,都被家里供奉的“灶神”(司命帝君)一一记录在案,到了腊月廿四便带上天庭向玉帝“汇报”,并根据每个家庭一年来的人伦善恶进行陟罚臧否,司予来年的“福分”,听起来与现代人的年终考核颇为相似。因此,各家除了要贽礼奉送灶神之外,还要耙鼎、祛尘,把家中里里外外,旮旮旯旯,洗刷干净。另外还需慎言守口,不可恶语狂言;物料亦需早作储备:水缸的水要挑满,燃灶的柴薪要备够,禽畜要喂饱……工夫做足,灶君满意,新年便能多得“福分”。为何要蓄水备柴?因为水被人们认为是“财”,柴则与“财”近音,水满柴足,预示仓禀充实,年丰物裕。

过了小年,大年便进入倒计时了。贴春联,挂年画,吊灯笼,过节的气氛被渲染得吉祥喜庆,年味亦变得越来越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副副对仗工整、雅俗共赏的手写春联,散发墨香千里,让人仿佛“闻”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年画亦颇有寄意,或是胡子花白的老寿星,一手执藜杖,一手托盘桃,预示物阜人寿;或是身系红兜肚的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鲤鱼,寓意年年有“鱼”(余)。

到了,到了,除夕终于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姗姗来临了。除夕“围炉”是潮汕过年的一折“重头戏”。即使身在天南地北,每到除夕,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餐桌中央摆着一只燃炭火锅,一家人围坐成一桌,欢欢喜喜吃顿团圆饭,俗称“围炉”。一年来的奔忙劳顿,便在“围炉”团圆、亲情慰藉中得以释放。“围炉”饭的菜式亦有小讲究,通常要有甜丸和韭菜,因潮汕“丸”与“圆”同音,表示团圆,而韭菜则被视为“发”菜,寓意发财致富;火炉里的木炭要烧红、烧旺,比喻家庭兴旺发达,生活红火。潮汕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在除夕“围炉”中可见一斑。

祭祀拜年,堪称为潮汕人过年的“保留节目”。潮汕属于多神崇拜,先祖前贤,天神地祇,皆在祭祀之列,不但辞旧要拜,迎新亦要拜。拜祖宗,承祧绳武,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之情;拜门神,尽忠职守,感恩一年到头对门户的忠诚守护;拜井神,饮水思源,铭记“受滴水恩以涌泉报”的古训;而大年初一,紫气东来,赶快备办粿品,迎神接福……在潮汕,“新正”还有持柑拜大年的习俗。正月初一,通常要起个大早,向家中长辈拜年问安,过后还要捎上一对柑桔,走亲串戚,互祝新春大吉大利。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潮汕的祭祀拜年活动,蕴藏了感恩孝悌、抱诚守真、扬善瘅恶等传统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潮汕人的礼义之风,表达了光前裕后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愿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