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一句俗话:“游神正二月。”在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春天,潮汕地区各乡各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热闹欢腾的摆社、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以此纳福祯祥,祈求平安。祭祀神明的供品,除了有大“三牲”(猪、牛、羊)或小“三牲”(鸡、鸭、鱼)、斋菜、烟茶酒及大桔等等,自然少不了极富特色的“粿品”。其中,揭西县棉湖镇湖东村的“雅粿”颇负盛名。
湖东村位于千年古镇棉湖镇东北侧,建寨历史较早,南宋便居于该地。和不少潮汕古村落一样,自古,湖东村在元宵佳节便有舞龙、烧龙、摆雅粿、做大戏等习俗。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舞龙烧龙等民俗活动已多年没有举行,而摆“雅粿”祭祀神明的活动却延续至今。
摆“雅粿”:古老风俗的遗存
据悉,湖东摆“雅粿”源于潮汕地区春节摆社祭神的喜庆活动。春节的习俗,起源甚古,至慢已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书。在潮汕地区,摆“雅粿”是春节游神赛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揭西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黄凡先生的作品《棉湖之游神赛会》中所载,湖东摆“雅粿”这一风俗产生于中华民国初期。算起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实,潮汕地区不少村寨也有摆雅粿的风俗,但是棉湖及周边地区目前以湖东村摆“雅粿”最为大型、壮观、精美,吸引当地及周边不少地区的百姓前来观看,大饱眼福。顾名思义,“雅粿”就是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种类繁多的精致粿制品。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十二日,是湖东摆“雅粿”的日子。过去一年中有生男孩、娶媳妇的人家,俗称“福首”,必需掏多点钱,为乡里的游神多做点贡献,“雅粿”也自然要更出众,以示对神明的虔诚与感恩,也能博得观赏者的啧啧称赞,脸上有光,充满喜气与欢乐。因此,符合上述条件的村民,会事先精心制作各色各样的粿品。在沿用祖辈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力求自家制作的粿品吸引广大观看者的眼球。
赏“雅粿”:唯美视觉的盛宴
湖东“雅粿”除了广大潮汕地区常见的包着馅料的“红桃粿”之外,更多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水果”“鱼类”等。不少初次观看、不知情况的人,往往会以为八仙桌上的“水果”是真实的水果。其实,它们均是以大米粉、面、糯米粉、食用色素等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粿品”。
各式粿品栩栩如生,琳琅满目:鲜绿的杨桃,艳红的柿子,粉白的柿饼,还有橘黄色的橘子,粉红的桃子,还有凤梨、菠萝、柿饼等等,甚至还有活灵活现的“海鱼”!
桌上的寿桃粿高叠如山,大盘子的直径大约七十厘米,寿桃子高高堆起,高者至少有十层,色泽鲜艳,格外引人注目!再看那七八棵“果树”,有杨梅、橘子、石榴等等,树身为真实的盆橘枝干等,“果实”便是用 “粿胚”精心制作而成。
由于它们十分逼真,色彩鲜明,所以远乡近邻的观看者大饱眼福,议论纷纷,有的发出赞美声,有的甚至竖起了大拇指!
制“雅粿”:代代相传的手艺
湖东村的巧媳妇们,娘教女、婆教媳,甚至连男性也参与制作,手把手的把这种手艺一代又一代相传,才让“雅粿”这一独特的手艺发扬光大。
“雅粿”制作全凭手工,过程也比较繁琐。大概的制作方法就是:用大米粉、面、糯米粉等材料加水制成粿胚,然后制成各种水果、鱼类的形状,再放进蒸笼里蒸熟,拿出来冷却之后,涂上食用色料,最后轻轻抹上一层花生油。湖东村民黄锴旋女士告诉笔者,“杨梅”的制作过程尤为繁琐,为求逼真,先用米粉捏成一粒一粒大小适中的“杨梅果实”,然后蒸熟,再涂上染了花红(俗称红胭米)的米糊,然后粘上染了花红的米碎,再将“杨梅”一粒一粒插于树枝上,旁边饰以与杨梅叶子类似的九里香叶。这样,才会让“杨梅果实”显得栩栩如生。
抢“雅粿”:崇尚美好的愿景
在潮汕地区,传统观念相对比较强烈,家家户户都希望能兴旺添财丁。这里的“丁”,指的就是男孩。据说,吃了湖东雅粿,就可以喜得贵子,所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晚,很多人会来欣赏“湖东雅粿”。抢“雅粿”的场面也甚为壮观:人人动手,摘取“雅粿”,争得热火朝天。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抢雅粿”正好体现人们对生活寄寓美好的憧憬,家家户户都希望子孙代代昌盛,繁衍不息。故而,一个个“雅粿”成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憧憬,让生活多了一份自信与欢乐。